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
来源:胜子华 杨小娜 (郑州市审计局)     时间:2010-11-19 00:00:00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人大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是财政审计面临的新课题。
一、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必要性
1、在目前开展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导致审计仅从资金的角度去查找、揭露问题,很少从全局的角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无法揭示出产生问题的体制性障碍。
2、预算执行审计各自为战,无法着眼于国家财政的整体管理现状,不能形成财政审计的合力。此外,受审计力量的限制,在开展一些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时,只抽审部分项目,或部分资金,不能做到从源头追踪到末端看最终的绩效如何,造成审计成果零散,审计报告主题不够突出。
3、审计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影响了国家审计的效果。我国审计机关现行的组织结构设置模式,主要以审计对象作为划分审计系统业务处室的原则,在实践中却经常发生不同审计组在同一个审计单位相遇或同一个被审计单位一年内接受不同审计组审计的现象,这样不仅给被审计单位增加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审计资源,影响了国家审计总体效果。
4、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审计、财政都属于政府的组成部门,致使同级审在实质上相当于政府的内部审计监督,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同级审”中发现的问题,一般由政府审核后才能上报人大或公开,这样形成的报告往往是经过筛选、过滤的,难以保证财政审计的“原汁原味”,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性,也造成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点及做法
1、在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基础上,分析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项目预算、财政专项资金、上对下转移支付资金延伸审计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和效果性。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推进建立绩效预算。
3、以加强审计独立性为重点,重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由于现行的体制弊端朝夕之间难以完善,同级审的独立性加强只能在审计资源及项目上狠下功夫。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多个项目采取捆绑方式进行;对全省统一组织的大型审计项目和行业审计,采取“上审下”与“交叉审”相结合;对财政决算审计等其他审计项目,与当地相关审计项目结合,在现有的审计组织结构下有效破解审计力量不足,同级审独立性不高的难题。
4、以建设改革审计成果分配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团队合力效果。审计机关应逐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统一思想,激发参与部门“共乘一艘船、同划一副浆”的团队合作意识,使整个审计组工作目标统一,避免各自为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局一盘棋的有利局面,为达成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最终目标提供机制保障。
5、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视野应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对由政府归集、筹措、使用、支配、承担责任或者风险的全部资金的现状、格局、一定时期的趋势变化、可预期内的发展趋势和风险等宏观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政府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及风险运作的效益性、风险性及政府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的成绩、问题、责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合审计计划。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将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到财政审计之中,审计结束后,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绩效水平这个层次上去挖掘利用信息,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作用。二是整合审计资源。对内必须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运作,统一程序和要求,打破处室界限,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处室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对外积极利用其他部单位的内审资源和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对部分审计项目实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的做法,广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以缓解国家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还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富有审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