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源环境审计的几种方法
来源:方 向 孙明秀     时间:2010-11-19 00:00:00
在审计实践中,对资源环境审计经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全面审计和抽样审计、联合审计和独立审计、突击审计和常规审计、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等,每种审计方法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作用,互补性强,共同影响和作用着审计工作的实施,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借力和捷径。
一、以突出重点为基础,全面审计和抽样审计相结合
资源环境审计是一个庞杂的概念,资源环境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在这些环境因素当中,能够为人类社会利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部分,就是资源环境。因此,审计时既要从总体上把握资源环境的内涵,对资源环境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典型,抓住影响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查证分析,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以审计调查为基础,就地审计与报送审计相结合
随着审计工作法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审计调查日益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其效能更为突出。当然,审计调查要以实际掌握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做到有备而来、事半功倍,就必须对调查内容进行事先审计。这时候,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这两种传统审计方式,就能发挥必要的审计查证作用,起到审计调查的前奏和补充的功能。
三、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联合审计和独立审计相结合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资源环境建设投资力度日益加强,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每年通过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安排了许多环保资金,而且逐年有增无减。从财政管理体制来看,资源环保资金的管理集中在国库和财政预算部门,“本级财政”掌握着资源环境审计许多重要内容,而“同级审”就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联合审计的方式来获取资源环境审计资料,为独立审计提供必要的辅助证据,使资源环境审计更加全面、准确。
四、以内控制度测评为基础,一般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
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高、政策性强,因此可以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再进行实质性审计。具体讲,就是通过政策法规学习,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重点对资源环境管理政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环保项目执行控制制度、组织实施环节控制制度、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环境监督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等测试点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初步掌握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强点和弱点。这样,可以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和审计调查,而对比较完善的方面开展一般的审计。
五、以环境评价为基础,事中跟踪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是资源环境审计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通过环境治理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和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六、以资源环境效益为目标,实现多种审计方式相结合
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效益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式来完成。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灵活采取指导和检查、监督和服务等多种审计方式,揭露影响资源环境效益的突出问题,如实评价环境治理成效,提出建议,促进资源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七、逐步探索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路子
应以财政财务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突破口,逐步发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应贴紧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地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查找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完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促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八、审计机关内部人力资源的统筹与整合
要树立“环境是人类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理念,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责任主体,同时,将任务落实到审计机关内部多个不同的专业部门,如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等,在“整体统一、分工配合、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的协调机制下,逐步加大环境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环境审计合力。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