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张海军 任己任     时间:2010-11-19 00:00:00
一、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评价标准模糊,评价的对象各不相同,难以建立明确、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其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也不一致。其二、一些地方将部分部门和单位的职能、职责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与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和目标定位,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很难确定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其三、近年来,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加大,行政首长的决策权也逐渐加大,一些领导为体现任期内政绩,往往以政府重点工程为理由,搞所谓“重点工程绿色通道”,绕过正常建设程序,使审计机关难以进行正常的审计评价。其四、在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很难以量性标准进行实际分析、评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满足审计项目本身的要求,无疑也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合法,增大了绩效审计的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并不优良,会计制度及其对会计制度遵循情况的监督管理也不完善,会计资料失真、违法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强,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公信力,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法律、法规依据和操作规范不健全,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权威性  
 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操作规范还没有正式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和审计操作程序、标准不尽一致。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缺乏明确的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上不涉及绩效审计。审计署5号令《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也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自行其是,审计程序、审计标准等各不相同,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
   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审计业务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体较高的工程管理专业水准;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一般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即使近年来引进了部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但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不可能完全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完善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设想
    (一)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建立部门与单位分工协作机制,明确部门与单位的工作职责,为绩效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年度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拨款50万元以上的资金承担部门与单位,必须进行年度绩效自我评价,并向财政、审计部门报送绩效自评报告;项目建设单位,在立项批复后,确定项目责任人,负责项目全过程的实施,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年度自评,并向项目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绩效自评报告。项目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目标存在差异的,应在自评报告中作出详细说明。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目标和责任制度,审计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目标和责任制度,组织实施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工作,审核项目单位的绩效自评报告,编报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报送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和财政部门。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和财政部门必须将审计报告作为考核部门与单位业绩、以后年度项目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公共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目标责任管理、绩效审计评价和目标责任追究配套机制,为绩效审计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证
当前,公共投资工程领域已成立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只有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后,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实际效力。设定目标责任管理量化指标时,如何将投资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进行比对,同时约定相应的浮动幅度,按实际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的偏离程度,明确应承担的责任,是目标责任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三)建立专业人才引进、业务培训和专业人才专家库等多种方法并举的人才管理机制,为绩效审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资源
    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包括雇请和调入等,可以解决一些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二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具有多种专业知识,不仅熟悉财务会计、审计业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行业工程项目,如公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包括造价管理在内的专业技术知识,努力造就多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三是建立专家库,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临时聘请参与现场审计,或在现场审计时进行专业技术咨询、指导,避免因专业技术限制,而影响绩效审计的权威性。
    (四)建立健全绩效审计评价制度,将评价制度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
    审计评价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前期、项目建设期、项目竣工运营期。⑴项目前期绩效审计评价。在安排项目投资预算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判断项目投资效益、效果和投资风险等。⑵项目建设期绩效审计评价。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各项合同执行情况、投资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建设工期及施工管理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等。⑶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审计评价。对建设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达到目标的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分析,明确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绩效低下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除了向社会公布外,还应向政府报告,便于政府了解所审项目的情况,并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审计建议。对于绩效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应按财务审计中的有关法规实施处理处罚。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