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6-24 00:00:00
潘  莹
 
    农村信社作为农民自己入股、吸收农村资金的基层金融服务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已50余年,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来,我局受省审计厅的委托,先后对四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通过审计,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现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农村信用社发展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建设面临主要的问题
    (一)股本方面的问题
    1.存款化股金。在审计中发现,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构成非常不稳定,普遍存在存款化股金入股的现象,即支付定期利息又参与分红,同时存单到期可以转让入股。这样的股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社的所有者,对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盈利以及发展情况缺少关注和监督。
    2.违反规定对股东分红。对于金融机构的股东分红,国家有明确的规定:金融企业在呆账准备提取不足的情况下,不得进行税后利润分配;在当年亏损、未全部弥补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情况下,严格限制分红比例,其红利分配不得分配现金红利。但在审计中发现,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达标,无一家提取足额呆账准备,而向股东分红并没有停止,势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资产质量方面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低。为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根据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不得低于8%。在审计中发现,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都比较低,甚至有三家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负值。资本严重不足,使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的能力低,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2.不良贷款率高。在接受审计的农村信用社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达到23.1%,情况最好的为7.03%;贷款损失准备率最高的为21%。按照相关规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限为5%,贷款损失准备率为100%。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是比较低的。
    (三)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
    1.信贷业务管理走过场。主要存在较多的违规发放贷款现象。例如,对借款人没有统一授信;对借款人审查不严,向不具备资格或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对担保人担保能力和条件审查不严;发放单户超比例贷款;贷款审批程序不合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等。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盈利的核心业务,近年来由于地区经济增长较快,贷款规模逐年上升,农村信用社只有提高信贷业务管理质量,才能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
    2.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农村信用社作是从基层发展起来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在服务于农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对信贷业务规范管理不重视,操作程序不合规;在财务管理方面,执行会计制度和账务处理不规范等。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发展建设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从基层农村发展起来,对服务农村存在优势,农村信用社应该把握机遇,应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服务于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
    (一)加快股份制改革,使股权结构多样化。存款化股金实际是所有者缺失,真正的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在小而分散的股权结构上,引进战略投资者,使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实现股份制改造的途径之一。引进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通过外部检查监督和规范经营行为,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壮大和规范发展。同时,还可以更广泛地吸收包括农户在内的个人股东,以及当地发展较好、信用度较高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入股,丰富股权结构,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仅使股权结构多样化,而且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农村信用社具备明晰的产权关系,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
    (二)地方政府和中央银行联手,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自2003年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国家为了帮助消化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促进改革顺利发展,国家曾对信用社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包括中央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对农村信用社部分不良资产和历年挂账亏损的债券进行了置换,为信用社提供了流动性,提高了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但仍有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很低,不良贷款比率过高,没有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其中历史包袱是主要原因,很多损失类贷款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如果历史包袱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为此,建议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出面,彻底对农村信用社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才是解决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质量,需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是引进“新鲜血液”,如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大学生,改善现有人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二是加强人才知识培训,如业务知识培训、行业法规培训、工作程序培训以及现代金融管理培训等,培训内容可以针对培训对象(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设置;三是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管理,共同促进人员业务素质提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