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6-26 00:00:00
闫玉梅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了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对某县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进行审计调查中发现,水利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农田水利的投入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农村、农业的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田水利设施布局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是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水利设施的分布差别较大。因受自然地形、地块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北部、西部、东部等平原乡镇水利设施较多,能够满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需要;南部地处丘陵、山区的乡镇基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农田灌溉面积较小,只能达到20%至30%,很多耕地靠天浇灌。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财政投资新打机井160眼,改造旧井66眼,铺设地埋管317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67公里,建成微型雨窖2040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万多亩。但全县仍有30%约20万亩的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需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及配套设备不完善。一是部分村组电力配套不能满足机井灌溉需要,地埋管道铺设量少,使用范围受限。二是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年限较长,配套设施陈旧、损坏,亟待更新改造。三是部分村组无能力更新水利设施,原有机井大部分采用明渠灌溉,难以扩大浇灌面积,成本费用高。四是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很少采用滴灌、喷灌等节灌方式,浇灌成本高,对水资源形成浪费。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农田水利设施的布局受自然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在平原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水库、地下水源分布密集,取水便利,水利设施相对较多。而在丘陵及山区,对地下水资源的摄取难度较大;在平原区打井一百多米的深度就可以取到水,而在山区打井几百米也不一定能见到水,且耕地较为分散,沟、坎较多,建设和灌溉成本高,水利设施相对较少。
    (二)农田水利设施的布局受政策及项目要求制约较多。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侧重于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用水及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而地处丘陵山区、耕地分散的乡村,大多是人畜饮水、集雨节灌等工程,受国家政策惠及面相对较小,加之集体经济薄弱,水利设施的改善较为缓慢。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各乡镇资金紧张,村组积累减少,无力投入水利;农民从农田得到的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水利是社会公益事业,应由政府投资。
    (四)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维护能力较弱。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工后,大部分由建设单位交付项目所在乡镇或行政村管理、养护。但由于各地状况不同,经济条件好的能够通过财政投入、集体出资、群众集资的方式维护水利设施,保证抗旱浇灌。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不能对水利设施及时更新维护,机井年久失修、配套设施毁坏也无力修复,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三、对策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力度。一是要全面普查,掌握情况。组织力量对各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布局、规模、使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水利设施落后、浇地困难的乡镇及行政村,使农田水利设施布局趋于合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把水利设施基础差的地区作为投资重点。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动农村、农民兴修水修的积极性。
    一是因地制宜,在耕地分散、农田回报率低的乡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采取“民办公助”和“一事一议”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励受益区乡镇、村组和农户投入,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发挥用水协会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
    (三)搞好配合协作,改善和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一是对农业、水利等设施进行全面调查,针对各乡镇不同情况,制订出农业发展、农田水利改造规划。二是抓住中央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农田水利资金的投入。三是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水利、农业、农机、电力等部门搞好配合,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工作,推进土地整理、节能灌溉、井井通电等项目,推动农业和水利事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